“最先为祖国按响警铃” 。兵营
■解放军报记者 李建文 特约记者 鲁泰来。调查
前不久 ,雷达在空军预警学院安排的站的转型“雪莲开放的膏壤”主题活动中 ,一位特别的脚印校友——79岁的雷达老兵詹玉华重返学校 。
院史馆陈列柜中 ,兵营学院历届结业学员的调查戍边请求书规整摆放 ,请求书上那一个个红彤彤的雷达手印,令詹老的站的转型思绪飘回50年前——。
“到边远当地去 ,脚印到艰苦的兵营当地去 ,到祖国最需求的调查当地去……”那年 ,接近结业的雷达詹玉华向上级递送请求书,自动要求到艰苦区域的站的转型连队去 。
上级同意了詹玉华的脚印请求。随后,他奔赴驻疆雷达某部 ,并在那里度过了军旅生计 。
“其时,同批战友来自大江南北 ,他们建造边远当地、捍卫边远当地的故事,深深感染了我。”詹老在一张泛黄的相片前停步。
相片中 ,正是青年时期的詹玉华在伏案读书。詹老对身边的青年学员代表说 ,在校学习期间他就坚决了决计 :苦当地、险当地,恰恰是雷达兵建功立业的好当地。
现在,“到边远当地去,到艰苦的当地去,到祖国最需求的当地去”现已内化为学院一代代学员的一起价值寻求,应届结业学员完结“100%写戍边请求、100%服从分配 、100%准时到部队签到” 。
空军预警学院,是空军雷达兵的“摇篮”。在甘巴拉雷达站的云端战位,他们守望空天;在天南地北的大风大浪中,他们架起“电磁长城”;在极寒之地的北疆冰雪中 ,他们织就“天网”拱卫天穹。
此时,老一代雷达兵鬓角的霜华与新时代学子肩上的肩章,相映生辉 。光影定格的瞬间时空堆叠,一代代雷达兵薪火相传的含义在这一刻具象化了。
75年前 ,也是这样一个春天,新中国第一个雷达营受命组成 ,我军雷达兵登上前史舞台。1951年起,多批雷达分队连续参与抗美援朝战役 ,有力攫取战场制空权 ,保证作战部队击落敌机743架、击伤敌机1654架 。
没有刺刀见红 ,没有奔突厮杀,雷达兵在无形战场上与敌对垒,在方寸屏幕间博弈比赛。
75年的据守,化作前史的回响。韶光变迁,透过屏幕看空天